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鯨魚的資料

鯨魚為哺乳類,必須以肺呼吸並且必須到水面上進行氣體交換。因此在以前,鯨魚在呼吸或噴氣時,桅頂的瞭望人便喊著“她在那兒噴氣”。早期捕鯨人認為鯨魚在噴水,實際上那是鯨魚吐氣時噴出的蒸氣。在強而有力的呼氣後接著吸氣,然後是短暫的停頓,才又再循環,常常一分鐘呼吸 5 或 6 次,直到鯨魚潛入海中。 鯨豚的呼吸系統相當特殊,有許多不尋常的地方。為避免海水進入呼吸道,鯨類的鼻孔在潛水時會閉上,其鼻道是複雜的旋繞狀,其呼吸道最上端的咽部則是延伸至鼻腔,而非開口於喉部。鯨的肺並不比大多數的陸地哺乳動物大,令人訝異的是,最會潛水的鯨反而有較小的肺。鯨類為了增加身體儲備氧氣的量,並非藉由擴大其肺部的容積,而是改變其循環系統與肌肉的化學成分。其血液佔體重的 10~15 %,人類則只有 7 %左右,更重要的是其血液中負責運送氧氣的紅血球比較多,血紅素的濃度亦高出陸生哺乳動物許多。 噴氣是由排出的氣體和冷凝的水氣組成的,也包含有從氣囊內皮跑出的細小油滴形成的乳劑,由氣管腺體分泌的黏液,以及肺釋出的表面劑(Surfactant)。表面劑是一種脂肪蛋白的混合物,能減少肺泡的表面張力,幫助肺的換氣。噴氣的確會形成多脂的薄膜,聞起來像是死壞的魚和污油的混合氣味。一則舊聖經文句說鯨魚的呼氣如此難聞,會造成腦部的疾病。噴氣依氣候季節的不同,鯨魚種類大小的不同而有相同的型態特徵。一個熟練的船長在好天氣時能夠判斷出他們捕捉的獵物。在冷天時,噴氣更為白而易見,遇強風時會被吹散。抹香鯨、藍鯨和長鬚鯨的噴氣最高( 可達 5~8 公尺),次之( 2~3 公尺)為露脊鯨、長須鯨、灰鯨和大翅鯨,較低(1公尺)的是瓶鼻鯨和小須鯨。小型齒鯨的噴氣很難覺察或僅一瞬間而已。露脊鯨的噴氣為一對,抹香鯨則為單一向前的噴氣,藍鯨、長鬚鯨、鯨的噴氣為單一而高。噴氣的頻率視鯨魚在做什麼而定。噴氣行為沒有妨礙時,大型的鯨魚通常會每分鐘做一次或多次有規模的呼吸,然後會潛水一段時間,一旦露出水面就會開始呼吸以除去乳酸和二氧化碳,同時肌肉中的肌球蛋白開始儲存氧氣,另外靜脈血可能也得到更多的氧氣以備下一次的潛水之用。 有經驗的捕鯨人認為鯨魚在潛水前必須做許多次的噴水,如果遭到妨礙時,會閃開以調節所需的空氣。所以在鯨魚還沒有完成呼吸之前,無法做較長的潛水,是比較容易追捕的。有一些關於鯨魚的記載,尤其是抹香鯨,會攻擊捕鯨人且憤怒的打破船隻,可能是因為在牠們換氣時被妨礙了 。浮力控制 大部分鯨游泳時,有少許負的浮力,當潛得越深時,動物因肺被壓縮而使密度變大。在許多潛水不深的種類中,並無很大的重要性,但對瓶鼻鯨和抹香鯨而言,牠們潛水很深,這種現象是很重要的。 抹香鯨最明顯的特徵是牠巨大而少有的方形頭部,這是卡通中典型的鯨描述,而其內部組織是集合的,鯨油器官,內涵大量的油,期組成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鯨油不同,一隻30噸重的抹香鯨,可能含有2.5噸重的spermaceti,在溫度高於30℃時,這些油會變為澄清的麥黃色液體,但在低於此溫度時,就會變的霧狀,甚至凝固,這種器官是抹香鯨很大的成分。而實際上,在其他潛水較深的鯨,亦有相似但較簡單的器官存在,故推測這種器官有很重要的功能。然而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對其功能已經爭辯了數年,而且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有名的生物學家Malcolm Clarke,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說法,牠認為鯨油可作為浮力調節器,因為潛入海底時,溫度變冷,當鯨在越深處,溫度變冷。而因spermaceti變冷時會改變其物理狀態,即收縮而密度增高。更進一步,其密度會隨下降增大,此時浮力會降低。因為鯨油的量很大,故溫度只有少許差異時,就可以產生足夠的密度改變,而調節潛水時的浮力。

烏龜的資料

龜是爬蟲類動物,牠們身體的外面包著一個堅硬的龜甲,龜甲是從表皮和真皮角化和骨化變硬而成的。在背部的叫背甲,在腹面的叫腹甲。龜甲上有輪紋。雄龜腹甲 雌龜腹甲遇到敵人的時候,龜的頭、頸、腳一齊縮到龜甲裡,有些橫藏在龜甲裡,敵人就對牠沒辦法了。全世界的龜類約有三百種,分別生活在海洋、陸地或淡水的河湖裡,生活在陸地或河湖裡的龜類叫作「陸龜」,或簡稱龜,在熱帶和溫帶地區分布的很廣。陸龜的龜甲稍微隆起,趾短,卵是圓形,臺灣產的淡水陸龜有斑龜、紫棺龜、金龜和食蛇龜。生活在海洋中的龜叫「海龜」,龜甲比較扁平,趾間通常有蹼,爪纖長,所產的卵形狀也長,臺灣沿岸海龜有四種:革龜、紅海龜、綠海龜、岱瑁。龜是變溫動物,牠們體溫隨著環境的溫度而改變,所以在太冷的地方沒辦法生活。在溫帶冬季的時候,淡水龜會留在池塘底下冬眠。溫帶海水的變化不大,即使上層結冰,下層水溫也不會太低,海龜還可以適應。龜沒有牙齒,但牠們的上下顎變得很銳利,可以切殺食物,海龜吃海澡、魚、蝦等動物為生。陸龜吃昆蟲、小動物和植物幼嫩的部分。龜是卵生的動物,小龜是從卵裡孵化出來的。不管是陸龜還是海龜,都把蛋產在陸地上的沙石中或枯葉堆裡,藉著太陽光熱或落葉腐化時產生的熱來把卵孵化。如果產卵季節到了,母體還找不到適當的地點產卵,就把卵暫時留在身體裡,等找到適當的地點再產。不同種類的龜,每次產卵的數目不同,有的一次生十幾個,有的一次生幾十個。海龜多半生幾百個,但這些蛋卻沒辦法完全孵成小龜,因為人、獸和鳥都會拿龜蛋當食物。性 別 辨 別1. 排洩孔位置及形狀可分辨出雌雄:公龜的位置接近尾端,孔形長形。母龜的位置接近腹甲,孔形圓形。2. 尾部的粗細大小,公龜尾較粗大,母龜較細3.腹甲是否凹陷,公龜有明顯的凹陷,母龜平坦。PS.. 辨別龜龜的性別前,龜仔的個體必需要夠大才能明顯辨別。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0703746http://stmail.tajen.edu.tw/~592052431/new_page_8.htm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斑馬的資料3

不知當一匹普通馬匹看到一匹斑馬時彼此會有何感覺,會羡慕對方的純淨或是條紋圖案?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因為至今為何斑馬會有這特有的黑白條紋仍是個謎。就連吃牠們的獅子也有著跟環境匹配的保護色,為何斑馬要裝扮得那麼顯眼?難道牠們要美不要命?有一說法是斑馬的條紋可令獵食者分辨不出那邊是頭、那邊是尾。或許這說法有點牽強,但對獵食者來說站在斑馬後面真是會致命的。斑馬的後腿強而有力,被牠踢中必受重傷,而這奪命腿和牠們時速 60 - 70km 的逃跑速度便成了牠們的護身符。斑馬是群居動物,由一匹雄性斑馬領導一至幾匹母馬和子女組成小家庭。領導的公馬叫做“種馬”(stallion),通過也不算太激烈的打鬥產生。別看斑馬只是食草動物,小家庭假若發生更換一家之主的情形,「後父」是會不留情面攻擊和驅趕「前父」的「餘孽」,這點跟獅群易主時只有血腥程度上的分別。斑馬群沒有固定的領土,牠們是東非動物大遷徙的先鋒,主角黑尾牛羚 (wildebeest) 緊跟其後。常用分類:食肉動物、大型貓科動物Carnivore, big cat學術分類:哺乳綱 (Class Mammalia)奇蹄目 (Order Perissodactyla = "odd-toed ungulates")馬形亞目 (Suborder Hippomorpha)馬總科 (Superfamily Equoidea)馬科 (Family Equidae)馬屬 (Genus Equus)草原斑馬 / 巴氏斑馬 (Species burchelli)大小、體重:肩高:1.2 - 1.4m, 體長:1.9 - 2.4m, 重:175 - 300kg (雌性), 220 - 330kg (雄性)。壽命:15 - 20 年。分佈:坦桑尼亞:(* = 我自己親眼見過的地方)Lake Manyara National Park* Mikumi National Park 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Ruaha National Park Selous Game Reserve Serengeti National Park* Tarangire National Park 其他:非洲東部和中南部地區。尋找難度:容易。棲地:牠們多生活在廣闊的草原,是東非動物大遷徙的前鋒。牠們從不遠離水源。食物:牠們愛吃長草,剩下短草正好是尾隨的牛羚的美食。但斑馬必要時也會吃短草和草根。繁殖:雄性斑馬六至八歲左右會通過打鬥爭取成為種馬,種馬在十二月和一月的交配季節會忙於用嗅覺檢查族群的雌性斑馬是否發情,發情的話便要快快把握機會交配,以免被其他斑馬偷襲。斑馬懷孕期大約一年,通常是單胎,但也偶有雙胞胎。初生的小斑馬出生時約 30kg,出生後 15 分鐘便能站立,20 分鐘可以試走兩步,35 分鐘可自由走動,50 分鐘已可自己跑步。小斑馬出生時誰在附近誰便是娘,所以母斑馬會形影不離在小斑馬旁邊直至牠懂得相認為止。生存威脅:獅子是頗喜歡吃斑馬肉的,而小斑馬就更易成為掠食者的點心了。在大遷徙途中,斑馬要幾次渡河。而每次都是性命相摶,因為河中盡是兇悍的鱷魚。同屬動物:野驢 (wild ass, Equus asinus) 、其他的斑馬包括 Grevy's zebra (Equus grevyi, 條紋密很多和後腿上是直紋), Mountain zebra (Equus zebra)。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班馬的習性2

草原斑馬是東非草原上三大遷移性動物之一。大批的斑馬群跟著雨水按照著一定的方式成群遷移。一旦某個區域的草被吃光,牠們就會繼續遷移。斑馬經常走在其牠草食性動物的前面,為跟在後面的夥伴把較長的草踩平和踩短。在動物園裡,斑馬吃的是含礦物質的鹽塊,和紫花苜蓿、乾草、紫花苜蓿塊和一些混合後的小球。  由於斑馬是大群進行遷移的,有時數量超過400頭,因此牠們對於相互間的親近感到舒服。由於具有這樣的偏愛,斑馬並不會介意與牠的同類擠在一起,所以在被人類飼養時,即使是在較小的展示區中也會感覺舒適的。牠們喜歡在散佈著泥土和沙地,以及零星的相思樹和大型的猢猻麵包樹(寶貝樹)的長草區域活動。但太多的樹卻會使斑馬緊張不安,因為它們比較喜歡待在開闊的區域,以便看清侵略者的靠近。由於斑馬需要頻繁的飲水,因此牠們的活動區域裡需要一個長期不枯竭的可靠水源。  和湯氏瞪羚、牛羚甚至是長頸鹿在一起的時候,斑馬會感覺到舒適;而大型的掠食者,例如獅子和土狼等等,則會引起斑馬群的逃逸。在極少的情況下,公斑馬會嘗試去營救正受到掠食者威脅的幼斑馬。  發怒中斑馬的樣子和發出的聲音很像馬。它會突然跳起來用後腳站立,並發出獨特如口哨般的喧鬧聲音。因為「群居」的特性,一頭發怒的斑馬會很快擾亂群體中的其牠動物;而一隻開心的斑馬,則經常會在它的活動區域內到處亂跑。此外它也會心滿意足的躺在太陽底下,享受陽光的滋潤。而大部分時間很溫馴的斑馬被人類養殖的時候繁殖力算是很好的! http://www.mdnkids.com/zoo/painthorse.htm
斑馬可以騎嗎

斑馬可分三種,分別是「查普曼斑馬」、「格利威斑馬」和「山斑馬」。查普曼斑馬分布在非洲東部沿海一帶到南部大陸。身高由肩到地,約一百二十七公分。全身的黑色條紋很寬,兩條黑紋之間,空隙較小,空隙處的毛,並不是純白的,而是淡褐色的。而格利威斑馬較大,由肩至地,約一百六十五公分。牠的產地也和布氏斑馬相同,條紋較窄。至於山斑馬則產於非洲南部之西海岸,產地面積不大,產量不多,分布不廣。肩至地高約一百二十公分,條紋較細,為黑黃色相問,性情很野,不易馴養。(所以一般動物園中所飼養的斑馬,不是查普曼斑馬,就是格利威斑馬,沒有山斑馬。)查普曼斑馬和格利威斑馬雖然常生活在一起,但是在血統上,都非常保守,絕不相混合,所以一直沒有雜交種產生。這兩種斑馬,在大遷移之時,不分彼此,都會把小斑馬共同圍在中央來保護。每一大群斑馬,是出幾個家庭單位組合而成。每一個家庭單位,包括一匹公馬,六匹母馬,和幾匹小馬。假如大公斑馬死了,牠們另找一匹大公斑馬來做家長。小公斑馬到三歲的時候已經長成,往往離開家庭,跑到一群小公斑馬中去生活,然後另組家庭。成年的斑馬約重三百一十五公斤。和斑馬群一同過日子的除了角馬之外,通常也會有鴕鳥和大羚羊。鴕鳥體高,脖子長,看得遠,有敵人來了,牠可以先看見。斑馬嗅覺很好,有了食肉動物來了,一聲長嘶,羚羊、鴕鳥及一大群野獸可以跟牠們一起奔逃,牠們互相幫助,在原野上求生存。(大自然的力量真是了不起啊!)http://wise.edu.tw/dailylib/templates/chinese1.php?id=307
斑馬是可以騎,古代騎士只騎戰馬
以上資料提

斑馬的習性

斑馬產在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喜歡棲息在平原和草原(山斑馬則居於多山地區)。斑馬是群居性動物,常結成群10-12只在一起,也有時跟其它動物群,如牛羚乃至駝鳥混合在一起。老年雄性斑馬偶然單獨活動。它們跑得很快,每小時可達64公里,斑馬經常喝水,很少到遠離水源的地方去。它們還有一個特點,即使在食物短缺時,從外表看仍是又肥壯皮毛又有光澤。覓食:草原斑馬是東非草原上三大遷移性動物之一。大批的斑馬群跟著雨水按照著一定的方式成群遷移。一旦某個區域的草被吃光,牠們就會繼續遷移。斑馬經常走在其牠草食性動物的前面,為跟在後面的夥伴把較長的草踩平和踩短。在動物園裡,斑馬吃的是含礦物質的鹽塊,和紫花苜蓿、乾草、紫花苜蓿塊和一些混合後的小球。棲地適應:  由於斑馬是大群進行遷移的,有時數量超過400頭,因此牠們對於相互間的親近感到舒服。由於具有這樣的偏愛,斑馬並不會介意與牠的同類擠在一起,所以在被人類飼養時,即使是在較小的展示區中也會感覺舒適的。牠們喜歡在散佈著泥土和沙地,以及零星的相思樹和大型的猢猻麵包樹(寶貝樹)的長草區域活動。但太多的樹卻會使斑馬緊張不安,因為它們比較喜歡待在開闊的區域,以便看清侵略者的靠近。由於斑馬需要頻繁的飲水,因此牠們的活動區域裡需要一個長期不枯竭的可靠水源。避敵:  斑馬善於奔跑。而牠的視覺、聽覺或是嗅覺,都非常敏銳。平常一旦有可疑狀況發生,輪流盯哨的斑馬就會發出警告,群體便會狂奔竄逃。斑馬奔跑速極快, 每小時可達70公 里。  斑馬身上的條紋,可能跟牠內部骨骼有所關聯。直的紋路像是脊椎骨,而腹部旁的條紋則類似肋骨。這些紋路可以當作牠們不同種之間區隔的標記,也可用來吸引異性達到繁衍後代的目的。  更重要的一項功能,是可當作環境的保護色,因為在日光的照射下,黑白兩色吸收或反射光線的程度不同,如此就能破壞和分散斑馬身形的輪廓。這樣,兇猛的野獸就不易看清楚環境和斑馬明顯的不同,只要斑馬不移動,牠就不會暴露出牠的位置。繁殖:  斑馬約3.5至4歲性 成熱,5歲時身體 發育完全,是全年 發情動物,妊娠期 11.5個月左右,每 胎產1仔,哺乳期6 至8個月。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斑馬的求偶方式

中 名:格烈威斑馬·學 名:Equus grevyi·英 名:Grevy's Zebra·分 類:哺乳綱 奇蹄目 馬科·分 布:衣索比亞東部及南部,索馬利亞,肯亞北部。·壽 命:15 - 20 年 。 形態特徵全身包含四肢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非常細密,腹部則為白色,與查普曼斑馬相比,他們軀幹的後半部仍為垂直條紋,沒有一隻斑馬身的紋路是一模一樣的,正和人類的指紋一樣!是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一種斑馬,頭部比較大,身材苗條,腿長、耳大,鬃毛長而直立。其身高在1.5公尺左右,身長2.5至2.9公尺,體重在350至450公斤。生態習性格烈威斑馬,牠的名字出處相當有趣,在一八八二年,「衣索比亞」國王贈送了一頭斑馬給法國總統,而後經由巴黎博物館鑑定為新種,所以最後用法國總統格烈威的名字為名。草原斑馬是東非草原上三大遷移性動物之一。大批的斑馬群跟著雨水按照著一定的方式成群遷移。一旦某個區域的草被吃光,牠們就會繼續遷移。斑馬經常走在其牠草食性動物的前面,為跟在後面的夥伴把較長的草踩平和踩短。在動物園裡,斑馬吃的是含礦物質的鹽塊,和紫花苜蓿、乾草、紫花苜蓿塊和一些混合後的小球。牠們喜歡在散佈著泥土和沙地,以及零星的相思樹和大型的猢猻麵包樹(寶貝樹)的長草區域活動。但太多的樹卻會使斑馬緊張不安,因為它們比較喜歡待在開闊的區域,以便看清侵略者的靠近。由於斑馬需要頻繁的飲水,因此牠們的活動區域裡需要一個長期不枯竭的可靠水源。斑馬是群居動物,由一匹雄性斑馬領導一至幾匹母馬和子女組成小家庭。生殖雄性斑馬六至八歲左右會通過打鬥爭取成為種馬,種馬在十二月和一月的交配季節會忙於用嗅覺檢查族群的雌性斑馬是否發情,發情的話便要快快把握機會交配,以免被其他斑馬偷襲。斑馬懷孕期大約一年,通常是單胎,但也偶有雙胞胎。初生的小斑馬出生時約 30kg,出生後 15 分鐘便能站立,20 分鐘可以試走兩步,35 分鐘可自由走動,50 分鐘已可自己跑步。小斑馬出生時誰在附近誰便是娘,所以母斑馬會形影不離在小斑馬旁邊直至牠懂得相認為止。http://163.24.138.110/student/50232/121.htm斑馬共有3種---山斑馬、普通斑馬、細紋斑馬,從它們身上的斑紋圖式、耳朵形狀及體型大小即可將其區分,且三種斑馬的生活習性都差不多。 斑馬體長2-2.4米,尾長47-57厘米,肩高1.2-1.4米,體重約350公斤。在春季產仔,孕期345-390天。 斑馬產在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喜歡棲息在平原和草原(山斑馬則居於多山地區)。斑馬是群居性動物,常結成群10-12只在一起,也有時跟其它動物群,如牛羚乃至駝鳥混合在一起。老年雄性斑馬偶然單獨活動。它們跑得很快,每小時可達64公里,斑馬經常喝水,很少到遠離水源的地方去。它們還有一個特點,即使在食物短缺時,從外表看仍是又肥壯皮毛又有光澤。斑馬是最著名的非洲動物之一。在人為飼養下能生活得很好,在許多動物園和馬戲團中都有斑馬。斑馬都對普通非洲疾病有抵抗力,而馬卻沒有。所以一些國家和私立機構曾試圖馴化斑馬並將其與馬雜交配種。而這二種辦法都不大可行。公斑馬與母馬雜交、母驢雜交均產過仔,美國國立動物園還展出過這樣的雜交種。 山斑馬(Equus zebra)僅產在西南非洲及南非開普省的山上,是體型最小的一種斑馬,也是首次得到科學描述和定名的斑馬。與其它兩種斑馬不同,它有一對像驢似的大長耳朵;身上條紋細密,臀部條紋很寬,其上方脊柱處有一片鐵格架子似的條紋;它的喉部有一喉袋。山斑馬的數量已很少。普通斑馬(E.burchelli)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種。其分佈的某些地區與山斑馬、細紋斑馬重疊。喜歡棲息在水草豐盛的草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同一地區,只有食物與水短缺時才遷徒它處。坦桑尼亞的塞倫根蒂平原動物資源豐富,有時達成百上千隻斑馬與其它動物大群遷往新鮮的草地去。它們常與牛羚、狷羚、長角羚等其它食草動物一同吃草。一群斑馬一般是由一隻公馬及其家族組成。在母馬發情時,公馬會佔據一片地盤,不准外來動物入侵,但發情期過後它們又會隨其它斑馬群混在一起。依據身上的條紋細紋斑馬(E.grevyi) 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認為最漂亮的一種斑馬。除體型大,身上條紋窄密而臀部脊柱條紋很寬外,另一特點是長而闊的圓尖耳朵。產於肯尼亞北部、索馬裡和埃塞俄比亞。圖式,普通斑馬又分成數個亞種,其中較著名的有格氏斑馬(E.b.granti)、和查氏斑馬(E.b.chapmani)。

斑馬的一些資料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馬科(Equidae)
斑馬共有3種---山斑馬、普通斑馬、細紋斑馬,從它們身上的斑紋圖式、耳朵形狀及體型大小即可將其區分,且三種斑馬的生活習性都差不多。
斑馬體長2-2.4米,尾長47-57厘米,肩高1.2-1.4米,體重約350公斤。在春季產仔,孕期345-390天。
斑馬產在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喜歡棲息在平原和草原(山斑馬則居於多山地區)。斑馬是群居性動物,常結成群10-12只在一起,也有時跟其它動物群,如牛羚乃至駝鳥混合在一起。老年雄性斑馬偶然單獨活動。它們跑得很快,每小時可達64公里,斑馬經常喝水,很少到遠離水源的地方去。它們還有一個特點,即使在食物短缺時,從外表看仍是又肥壯皮毛又有光澤。
斑馬是最著名的非洲動物之一。在人為飼養下能生活得很好,在許多動物園和馬戲團中都有斑馬。斑馬都對普通非洲疾病有抵抗力,而馬卻沒有。所以一些國家和私立機構曾試圖馴化斑馬並將其與馬雜交配種。而這二種辦法都不大可行。公斑馬與母馬雜交、母驢雜交均產過仔,美國國立動物園還展出過這樣的雜交種。
山斑馬(Equus zebra)
僅產在西南非洲及南非開普省的山上,是體型最小的一種斑馬,也是首次得到科學描述和定名的斑馬。與其它兩種斑馬不同,它有一對像驢似的大長耳朵;身上條紋細密,臀部條紋很寬,其上方脊柱處有一片鐵格架子似的條紋;它的喉部有一喉袋。山斑馬的數量已很少。
普通斑馬(E.burchelli)
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種。其分佈的某些地區與山斑馬、細紋斑馬重疊。喜歡棲息在水草豐盛的草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同一地區,只有食物與水短缺時才遷徒它處。坦桑尼亞的塞倫根蒂平原動物資源豐富,有時達成百上千隻斑馬與其它動物大群遷往新鮮的草地去。它們常與牛羚、狷羚、長角羚等其它食草動物一同吃草。一群斑馬一般是由一隻公馬及其家族組成。在母馬發情時,公馬會佔據一片地盤,不准外來動物入侵,但發情期過後它們又會隨其它斑馬群混在一起。
依據身上的條紋
細紋斑馬(E.grevyi)
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認為最漂亮的一種斑馬。除體型大,身上條紋窄密而臀部脊柱條紋很寬外,另一特點是長而闊的圓尖耳朵。產於肯尼亞北部、索馬裡和埃塞俄比亞。圖式,普通斑馬又分成數個亞種,其中較著名的有格氏斑馬(E.b.granti)、和查氏斑馬(E.b.chapmani)。